导航菜单
网站标志
文章正文
如何“爬”好一堂作文课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7-08-18 17:05:43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在广西八桂语文教学研讨会上,张玉新老师受邀为师生上了一堂“学习写得新颖”的写作教学指导课。在课堂上,张玉新老师跳出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教授写作程序性知识的套路,把课题改为“努力写得新颖”,与同学们就一篇“三无” 作品的修改,共同“爬行”了一个多小时,把该作品由200多字的随笔改写为一首现代诗,使学生“在原有基础上向前走一步”, 收获了师生共同参与下的“新颖”。



执教 | 张玉新

授课班级|玉林师范学院附中131班



(一)教师导入范文



师:同学们,若按照教材的题目,让我告诉大家如何写得新颖,大家相信吗?我自己都不相信。(生笑)按教材要求,这堂课就给大家讲如何才能写得新颖,但是老师教给你们的方法,尤其是写作的方法,能转化成写作的能力吗?(生摇头)所以我把这个题目改一改,(板书:努力写得新颖)把“如何”改为“努力”。“努力”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个过程。如果同学们在40 分钟之内就学会如何写得新颖,那么我敢断言,普天下的语文教师都将要失业了。我特别认同英国物理学家、化学家、哲学家波兰尼说过的一句话:“你要想教给别人爬,你就爬给他看。”我现在不想教给你们“爬”的理论知识,而是“爬”给你们看,我们共同“爬”一节课。

(PPT 显示本次作文的统计情况,略)

师:我收到大家的52 篇习作,这篇“三无”作文是谁的呀?

(PPT 显示作文)

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,总习惯在某个温暖的午后,把存在于心中深处的记忆拿来一遍一遍地看。看着夕阳消失的方向,沙滩上印着大小不一的足迹,看着那清新透明的往事被关闭在别一座山上,常一个人呆想,经过的往事宛如星光点点,越是久远越是美丽。伴随着远行的脚步回眸,欢喜也好,忧愁也罢,心绪都会如鼓似潮。习惯了记忆空白,习惯了让心安详。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松开还是紧握,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。

(生1 举手)

师:请你到前面来可以吗?张老师没有冤枉你吧?我可找到你啦!(生笑)你给大家读一遍你的“三无”作品。

(生1 读作文)

师:先不要走,休要逃脱。(生笑)有好多问题就要对着你来。(生又笑)现在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文章。

生1 :其实这是我没完成的文章,后来我又补交了一份。

师:但是我没有看到。

生1 :看到了。

师:看到了?哪一篇?

生1 :还是叫《无题》。

师:还是《无题》?两篇《无题》的作者都是你,那你骗过我了啊!(生笑)你这篇文章是交上来的所有习作中最短的。

生1 :后来我又写了篇最长的。

师:哦,好,最长的我们一堂课可能没有办法改完,这堂课我们来一起“爬”,把这篇没写完、也不怎么新颖的文章努力改得新颖。

生1 :嗯。

师:你是主持人,老师是文员,同学们提修改意见,这样好不好?

生1 :好。

师:你把文章用一种深情的语调再给同学们读一遍,让同学们更好地听一下。(生读作文)同学们,你们听她读第二遍后有什么感受?你在中间,谁说话就把麦克风给谁,你就是采访者,好吧?

生2 :这是一篇随笔,可能是生1 在一个时间段对自己人生的一种看法,她的文章还不够完整,我觉得应该加点事例去验证。

师:她给你提了一个建议,你同意吗?

生1 :嗯。

师:请你对她这篇文章做个评价。比如说最精彩的是什么?

生2 :对景物的描写,这个是比较好的。

师:请作者补充。

生1 :感叹时光流逝。


(二)大家一起想题目



师:我们能不能在她的文章中找到一句话,把她的“无题”变成“有题”呢?我给大家读一遍。(师读文章)有没有新颖的成分在里面啊?

生2 :有点。

师:如果没有看她的文字,只听张老师在读,可能感觉是哪位著名的诗人写的呢,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位同学是有诗人的潜质的。(生笑)我最看好的其实就是她写出朦胧而真实的感觉。能不能在这个片段中找一个词作题目呢?

生2 :能。

师:是你自己说,还是找别人说?

生1 :别人吧。

师:好,那你请别人吧,我来当文员。(生笑)

生2 :老师,我们非要在文章里面找吗?

师:既然是人家的文章,要给文章加上题目,最好是从已有的文字中找。我们不是要努力把她的文章改得新颖吗?你也可以根据给她文章起名的方式,给自己的文章命名。

生3 :有名字了——《习惯了记忆的空白》。

师:生1 同意吗?

生1 :不是太同意。

师:别的同学还有不同意的吗?

生4 :我给它起名为《时间的沙漏》。

师:这是你额外概括的了。

生4 :是根据她最后写的“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松开还是紧握,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”这句话来的。

师:请不同意的同学发表意见。

生5 :我也是根据她最后一句话改的,“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”,我就改成《记忆如水》。

师:跟《时间的沙漏》比起来哪个更好些?

生(部分):《时间的沙漏》!

师:你不同意《时间的沙漏》?

生5 :老师,文章中出现好多“记忆”的。

师:反复出现“记忆”,这个词保留。还有没有

不同的意见?

生6 :可以改为《我那忧郁的记忆》。

师:《我那忧郁的记忆》《时间的记忆》《时间的沙漏》都没有表达出相对空灵的哲理感。

生7 :我想了个文艺一点的,叫作《忆逝》。她写的文章就像老师说的有点朦胧,再配上这个题目,我感觉挺好的。

师:好,现在我们共同“爬”的结果,都学到了一招,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别人的文章拟题目。那么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方法给自己的文章拟题目,你们对自己的文章最有发言权对吧?而我仍然坚信,作者对她的文章是拥有知识产权的,大家同不同意?

生(齐):同意!

师:你自己来说说吧。

生1 :这是随笔,我写的随笔都是无题的。(生笑)

师:现在偏偏要把无题变成有题,并且这个题还要新颖一些,而且要在你已有的文字中去挑选或者提炼,要在这里摘章寻句。(生思考)

生1 :《避于山岗的深处记忆》。

师:我觉得这个题目比你的文章的整个水准还要略低一些。(生笑)同学们,读了这篇文章你们有没有最感兴趣的一句话?

生(部分):有!“记忆会从指缝间漏掉”!

师:还有没有其他句子?

生8 :我感兴趣的句子是“常一个人呆想,经过的往事宛如星光点点,越是久远越是美丽”。

师:你喜欢的太多了,这也不能作题目啊!在喜欢当中找最喜欢的,不要超过一句话的长度。

生8 :《往事》。

师:谁都有往事,这不能表明独特性。文题是文章的窗口,我们应能从文题窥知文章的基本内容,从这个角度来说,《往事》恐怕不足以表达。

生9 :《足迹》。

师:太普通了,到处都有。

生10 :《随想录》,盗用巴金的《随想录》啊。

师:随想也好,随笔也罢,是指文章的体裁,就如同我今天要写一篇小说,我的文题就是《小说》?(生笑)它能成为一个窗口吗?我们没法知道它的内容。至于随想,她想了什么我们不知道,但她一定想了什么,我们读了文章之后才知道。那你知道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?

生11 :是她随时随地想到的,然后写下来的东西。

师:我明白你的意思,但是拿文体作题目有点太宽泛了,不足以窥知文章的内容。还有没有谁有别的想法?我们开始变得新颖了。

生12 :我认为文章开头的“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”可以作为文章的题目,她后面都是围绕这个来写的,岁月静好就是回忆最好的见证。

师:这是一个环境或者天气的描写,类似于“今天天气不错”。

生12 :但是对于岁月来说,她后面描述的都是跟回忆有关的。

生13 :取《记忆的回眸》,因为她后面有一句是“伴随着远行的脚步回眸”。

师:作者现在有没有想法?

生1 :《岁月静好,时光忆事》。

师:你不觉得太拥堵了吗?

生1 :想不出来好的。

师:大家来看,《习惯了记忆的空白》已经被作者否定了,因为我们要给作者自主权。但说实话,作为文章的第一个读者,我对《岁月静好,时光忆事》这个题目还是不满意。作为读者,我给你强加一个题目你看好不好?(生点头)《记忆真的如掌心的水》,但是不够精练。我这样处理,《记忆如掌心的水》,这是不是一个生动的比方,是不是表达一个生活的哲理啊?你同不同意?

生1 :我感觉少了点什么。

师:少了点什么才能让人继续读下去。我们说标题最好的状态是让你“看一眼半”。如果看一眼就知道了,那我就不看了。“看一眼半”是什么呢,我一看仿佛知道了什么,但是又不是确切知道,于是我要再看下去。比如我们一个同学写的《再不疯狂就老了》,我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,我不看了。还有一个同学写的是《禁止是最大的诱惑》,我一看也知道是什么,我不看了。《记忆如掌心的水》,是什么啊?我要看。你同不同意?

生1 :就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
师:好,那我们继续看后文你说了什么。“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松开还是紧握,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”,这句放在这儿的好处在哪儿呢?当知道时间为什么如掌心里的水的时候,文章就读完了。同学们认为怎样?

生14 :不够好!

师:那你来说一说?

生14 :我有一个比您还好的。老师,在我说之前我先问您一个问题。您知道作家沈从文吗?您喜欢他吗?

师:怎么说呢,我喜欢他的……

生14 :您只能说喜欢还是不喜欢。

师:我只喜欢他写的内容,我不喜欢他的文笔。

生14 :好,那您喜欢他的内容是不是?

师:是。

生14 :他有一篇文章叫作《边城》。这篇文章应该改为《边想》,因为它的含义深刻,可以让人无穷无尽地想象,等你看完了你还不知道它写的是什么,这不就是“边想”吗?

师:实际上《边城》,你只读了课文中的选段,你恐怕很难说清楚它是什么,但是你已经开始写得新颖了。

生14 :真的?

师:真的!(生笑)如果你能在课后把你的那篇文章按照你自己的想法修改一下,让你的语文老师看,或者通过邮箱发给我,我们再共同分享,好吧?

生14 :好的。


(三)给文章润色



师:我们姑且说《记忆如掌心的水》。以这个为中心的话,这个片段有没有什么可以修饰的呢?能不能删掉一些字使文段准确而简明?

生1 :好的。

师:“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”要不要?

生1 :要。

师:“总习惯在某个温暖的午后,把存在于心中深处的记忆拿来一遍一遍地看”,这样读下来不喘气是不是很累呀,可以改吗?这句话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?

生1 :午后、记忆。

师:“记忆”“看”文句可不可以调一下?“总习惯”“在”和“某个”是不是可以删掉啊?“温暖的午后”,前面已经说了“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”,“温暖的”还要吗?

生1 :不要了。

师:累赘了就是赘肉了,虽然长膘很不容易,感觉也很好,但肥肉影响体型。“午后,把存在于心中深处的记忆……”,“心中深处”是不是重复啊?

生1 :删去“心中深处”。

师:但是要表明是这儿(老师拍着胸脯)的记忆,对吧?(生笑)

师:心中的?

生1 :内心的。

师:“内心”和“深处”是有关联的。我们想想平时说“心”还可以怎么表示啊?是不是可以说“心房”啊?要是说“心房深处”是不是就没毛病了?你同不同意?

生1 :同意。

师:大家给她改了啊,凡改过的我们都涂红。“午后,把存在于心房深处的记忆一遍一遍地……”

我觉得“地”也不要,但是我把它改成什么呢?“翻看”。

生1 :哦。(表赞同)

师:你们觉得这个动作好不好?是不是比“一遍一遍地看”要好啊?“看”给你的感觉是一次性的,但是你前面又有“一遍一遍”,所以是“翻看”。“看着夕阳消失的方向”,夕阳消失的方向本来就是看的,因此应该把“看着”删掉,好不好?同学们同不同意?作者同不同意?

生(齐):同意!

师:“夕阳消失的方向,沙滩上印着大小不一的足迹”,夕阳消失的方向太远了,我觉得“方向”不如“远方”。“夕阳消失的远方”,直接把视线指到了一个点,而“方向”是一个射线。这个时候我们要的感觉是悠远的,因此我觉得“远方”比“方向”好一点。

生15:“海岸”要好一点,因为后面说到“沙滩”。

师:“消失的海岸”是不是?好,“海岸”。

生1 :有同学提出一个更神的。他说“海岸”不要了,直接连着后面的“沙滩”,“夕阳消失的沙滩上印着大小不一的足迹”。(生大笑)

师:“夕阳消失的……”夕阳已经消失了,你还能看见它吗?怎么看啊?

生16 :月亮照的。

师:月亮那时候还没升上来呢。

生17 :太阳落下的时候天空还是很红的,还是可以看到的。

师:那你说的就是冉冉西下的夕阳,而不是消失的夕阳了。“冉冉”是过程,“消失”是结果,这个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结果,对吧?

生17 :好吧,我错了。

师:没关系,现在我们不是共同地“爬”吗,只是现在的腿和脚不协调。(生笑)所以我们把动作规范化。“大小不一”我觉得有点太定性了。

生18 :改为“参差不齐”。

师:“大大小小”比“大小不一”要好,“大大小小”是描述性的,“大小不一”是判断性的。大家看张老师是怎么改的,我只修改了两个字,咱们修改的原则不是让它简明、准确吗,就是尽量保留原文。“足迹”和“足印”,张老师偏爱“足印”。

生19 :“印”就是已经踩下的印记。

师:我要给它改成“足印”,同不同意?

生1 :可是您不觉得“沙滩上印着大大小小的足印”很“奇葩”吗?

师:怎么“奇葩”?

生1 :前面有一个“印着”,后面又有“足印”。

师:好,你不同意咱们就保留好吧?

生1 :好的,谢谢。

师:“看着那清新透明的往事被关闭在别一座山上”,是不是“看着”也可以不要?因为这个地方你是想着的,根本不是看着的,是不是?

生1 :是。

师:因为那座山本不是眼前的山,是你记忆中的山,既然不是看到的,我们为什么要写“看着”呢,删掉。(师读)“被关闭在别一座山上”。

生1 :“闭”字可以去掉。

师:“闭”字可以不要啦,你自己同意啦?

生1 :嗯。

师:这个句子是不是有点长?可不可以断一下?

生1:可以。我还想把“别”字改成“另”字,“另一座山”。

师:它们是同义词,没有什么太大差别。“另一

座”我们常用,“别一座”有点小清新,你说是不是?

生1 :是。

师:当读到“别一座”的时候我就有点被打动了,语言上有一种陌生感,陌生感往往就意味着走向新颖了,而且还符合情理。因此这个地方我不同意改。

生19 :还有一处,“夕阳消失的海岸”已经改变句意了。原意是夕阳还没有消失,是亚红的。

师:你说的意思我解释一下。“夕阳消失的海岸”,虽然夕阳消失了,但海岸还在我的脑海里,海岸上的足印还在我的印象里,有点“意断神连”的感觉。

生19 :(问生1)那你原来写夕阳消失?

师:她原来写的方向也是想指那个方位,实际上是指向一个具体的处所。再接着往下看。“常一个人呆想”,我觉得“呆想”就行了,不是你呆想是谁呆想啊,能省的就省,所以不必“常一个人”。“经过的往事”,还有未来的往事吗?直接就“往事”吧。

生20 :老师,可以把“呆想”后的逗号去掉,看起来好一点。

师:好,我先把你的意见涂红。“往事宛如星光点点”,这句能不能再简练些?改成“往事如星光点点”。“越是久远越是美丽”,你不是说“美丽”,而是“闪烁”,因为闪烁带给你的就是美丽的感觉。我感觉“美丽”没有充分表达你的意思。“闪烁”和“闪亮”都比“美丽”好。(生议论)

师:改不改?

生1 :改。

师:好,勉强同意没关系。这只是一起“爬”的结果,至于怎么“爬”,你回家还需重新规划,你回家以后照镜子“爬”吧。(生笑)我们现在只能粗略地“爬”。

师:“越是久远越是闪亮”涂红,有的同学不同意。我们来看这个“越是……越是……”用“越”或者“愈”好不好?

生1 :把“是”删掉。

师:“伴随着远行的脚步回眸”,这个时候回眸一笑百媚生,这句改为(师吟诵)“伴着远行的脚步,回眸”。这里的逗号是不是很值钱啊?(生同意)“欢喜也好,忧愁也罢”,改为“欢喜?忧愁?”我都加上问号,因为要的不是欢喜和忧愁的结果,而是它们交织在一起的感觉。“心绪都会如鼓似潮”,(师改)“心绪啊,如鼓,似潮”,这个逗号很关键,又赠送你一个逗号。然后“习惯了记忆空白,习惯了让心安详”。

生1 :把“了”去掉。

师:这个“了”不去掉为好吧,大家看,(师读)“习惯了记忆空白,习惯了让心安详”,如果把“了”去掉会很突兀,“了”表示一个过程,不是一次到位的,而是经过磨砺经过反复的。咱们再看“也许”。这里,张老师再赠送你个逗号,(师读)“也许,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”。老师再给你删掉两个字变成“也许,记忆如掌心里的水”。“无论松开还是紧握”,删掉“无论”,加上一个逗号,改成“松开,紧握”。

生1 :老师,这儿用问号是不是比较好呢?

师:这儿要是用问号,就表示你对松开还是紧握的不确定。但你已经确定了,因为你说它就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怎样都会流掉,不是说这样它要流掉,那样就不流掉,不是那个意思,你是在确认、阐发一个生活的哲理。

生1 :哦,我懂了。

师:在这个意义上,张老师是不是比你还了解你自己啊?(生笑)再看“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”,“一点”好还是“一滴”好?

生(齐):“滴”。

师:它更符合水的性状对不对?

生(齐):对。

师:作者觉得呢?

生1 :好。

师:同学们,这个时候我们再看,改过的作品是不是比原来的作品要新颖啊?我们现在看看能不能让这个作品更美一些,更新颖一些。语文科代表是哪位?

生1 :这位(指向生20)。

师:好,你来说。(生20 思考)没想好是吧,老师再读一遍。(读毕,生笑,鼓掌)班里诞生了一位诗人啊。科代表,张老师刚才读得怎么样啊?

生20 :有感情。

师:不光是有感情,是她的文章告诉我要这么

读。那么你明白我对你的启发了吗?(另一位同学举手)

师:你来说说。

生21 :变成诗歌!

师:怎么变?

生:分行、分段。

师:好,你来变。

生21 :高考作文不是要求“除诗歌以外”吗?

师:那是当下。你到前面来分,我给你操作。你告诉我怎么分行,你来指导我。

生21 :到“岁月静好”分成一行。把“翻看”单独一行,“海岸”单独一行。

师:下面也单独一行吗?

生21:等一下,我再看看。“闪亮”一行,“脚步”一行,“似潮”一行,“也许”一行。

师:这个和我的想法一样,并且我还要把“也许”提到前面来。

生21 :为什么?

师:你先说完,我再解释。

生21 :说完了,就这些。

师:好的,谢谢你,这篇作品有你的功劳啊!作者还有什么意见吗?有什么感受吗?

生1 :我觉得“回眸”应在“脚步”的后面。

师:好的,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做过多分析。现在我要帮作者署上名。

(生改后,PPT 显示,师读)

记忆如掌心里的水

阳光——温热,岁月静好,

(师:我赠“阳光”一个破折号)

午后,

一遍一遍

翻看,

心房深处的记忆:

(师:“记忆”后我用了一个冒号)

夕阳消失的海岸,

沙滩上大大小小的足迹,

那清新透明的往事啊,

(师:老师在后面加了一个“啊”)

被关在别一座山上,

呆想,

往事如星光点点,

愈久远愈闪亮。

伴着远行的脚步,

回眸,

欢喜?

忧愁?

心绪啊,

如鼓,

似潮,

习惯了记忆空白,

习惯了让心安祥。

也许,

记忆如掌心里的水,

松开,

紧握,

都会从指缝间

一滴一滴

漏掉……

(生鼓掌)

师: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。现在我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首充满哲理的小诗。(师领生齐读)

师:我们这堂课“爬”得怎么样?我们是不是共同“爬”出一段歪歪扭扭的诗行?我把我抄写的这首诗赠给作者,签上名。

生1 :考试不可以写诗歌呀!

师:是的,目前还不可以写诗歌。但是你有了诗性,有了灵感,还会害怕应试作文吗?我们这节课共同“爬”的结果,是把一篇没有题目的随感“爬”成了一串诗行。非常感谢同学们能利用这段时间和我一起学习,我也非常快乐地陪伴大家“爬”了一个多小时。今天我们就“爬”到这里,下课。


在广西八桂语文教学研讨会上,张玉新老师受邀为师生上了一堂“学习写得新颖”的写作教学指导课。在课堂上,张玉新老师跳出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教授写作程序性知识的套路,把课题改为“努力写得新颖”,与同学们就一篇“三无” 作品的修改,共同“爬行”了一个多小时,把该作品由200多字的随笔改写为一首现代诗,使学生“在原有基础上向前走一步”, 收获了师生共同参与下的“新颖”。



执教 | 张玉新

授课班级|玉林师范学院附中131班



(一)教师导入范文



师:同学们,若按照教材的题目,让我告诉大家如何写得新颖,大家相信吗?我自己都不相信。(生笑)按教材要求,这堂课就给大家讲如何才能写得新颖,但是老师教给你们的方法,尤其是写作的方法,能转化成写作的能力吗?(生摇头)所以我把这个题目改一改,(板书:努力写得新颖)把“如何”改为“努力”。“努力”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个过程。如果同学们在40 分钟之内就学会如何写得新颖,那么我敢断言,普天下的语文教师都将要失业了。我特别认同英国物理学家、化学家、哲学家波兰尼说过的一句话:“你要想教给别人爬,你就爬给他看。”我现在不想教给你们“爬”的理论知识,而是“爬”给你们看,我们共同“爬”一节课。

(PPT 显示本次作文的统计情况,略)

师:我收到大家的52 篇习作,这篇“三无”作文是谁的呀?

(PPT 显示作文)

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,总习惯在某个温暖的午后,把存在于心中深处的记忆拿来一遍一遍地看。看着夕阳消失的方向,沙滩上印着大小不一的足迹,看着那清新透明的往事被关闭在别一座山上,常一个人呆想,经过的往事宛如星光点点,越是久远越是美丽。伴随着远行的脚步回眸,欢喜也好,忧愁也罢,心绪都会如鼓似潮。习惯了记忆空白,习惯了让心安详。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松开还是紧握,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。

(生1 举手)

师:请你到前面来可以吗?张老师没有冤枉你吧?我可找到你啦!(生笑)你给大家读一遍你的“三无”作品。

(生1 读作文)

师:先不要走,休要逃脱。(生笑)有好多问题就要对着你来。(生又笑)现在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文章。

生1 :其实这是我没完成的文章,后来我又补交了一份。

师:但是我没有看到。

生1 :看到了。

师:看到了?哪一篇?

生1 :还是叫《无题》。

师:还是《无题》?两篇《无题》的作者都是你,那你骗过我了啊!(生笑)你这篇文章是交上来的所有习作中最短的。

生1 :后来我又写了篇最长的。

师:哦,好,最长的我们一堂课可能没有办法改完,这堂课我们来一起“爬”,把这篇没写完、也不怎么新颖的文章努力改得新颖。

生1 :嗯。

师:你是主持人,老师是文员,同学们提修改意见,这样好不好?

生1 :好。

师:你把文章用一种深情的语调再给同学们读一遍,让同学们更好地听一下。(生读作文)同学们,你们听她读第二遍后有什么感受?你在中间,谁说话就把麦克风给谁,你就是采访者,好吧?

生2 :这是一篇随笔,可能是生1 在一个时间段对自己人生的一种看法,她的文章还不够完整,我觉得应该加点事例去验证。

师:她给你提了一个建议,你同意吗?

生1 :嗯。

师:请你对她这篇文章做个评价。比如说最精彩的是什么?

生2 :对景物的描写,这个是比较好的。

师:请作者补充。

生1 :感叹时光流逝。


(二)大家一起想题目



师:我们能不能在她的文章中找到一句话,把她的“无题”变成“有题”呢?我给大家读一遍。(师读文章)有没有新颖的成分在里面啊?

生2 :有点。

师:如果没有看她的文字,只听张老师在读,可能感觉是哪位著名的诗人写的呢,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位同学是有诗人的潜质的。(生笑)我最看好的其实就是她写出朦胧而真实的感觉。能不能在这个片段中找一个词作题目呢?

生2 :能。

师:是你自己说,还是找别人说?

生1 :别人吧。

师:好,那你请别人吧,我来当文员。(生笑)

生2 :老师,我们非要在文章里面找吗?

师:既然是人家的文章,要给文章加上题目,最好是从已有的文字中找。我们不是要努力把她的文章改得新颖吗?你也可以根据给她文章起名的方式,给自己的文章命名。

生3 :有名字了——《习惯了记忆的空白》。

师:生1 同意吗?

生1 :不是太同意。

师:别的同学还有不同意的吗?

生4 :我给它起名为《时间的沙漏》。

师:这是你额外概括的了。

生4 :是根据她最后写的“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松开还是紧握,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”这句话来的。

师:请不同意的同学发表意见。

生5 :我也是根据她最后一句话改的,“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”,我就改成《记忆如水》。

师:跟《时间的沙漏》比起来哪个更好些?

生(部分):《时间的沙漏》!

师:你不同意《时间的沙漏》?

生5 :老师,文章中出现好多“记忆”的。

师:反复出现“记忆”,这个词保留。还有没有

不同的意见?

生6 :可以改为《我那忧郁的记忆》。

师:《我那忧郁的记忆》《时间的记忆》《时间的沙漏》都没有表达出相对空灵的哲理感。

生7 :我想了个文艺一点的,叫作《忆逝》。她写的文章就像老师说的有点朦胧,再配上这个题目,我感觉挺好的。

师:好,现在我们共同“爬”的结果,都学到了一招,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别人的文章拟题目。那么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方法给自己的文章拟题目,你们对自己的文章最有发言权对吧?而我仍然坚信,作者对她的文章是拥有知识产权的,大家同不同意?

生(齐):同意!

师:你自己来说说吧。

生1 :这是随笔,我写的随笔都是无题的。(生笑)

师:现在偏偏要把无题变成有题,并且这个题还要新颖一些,而且要在你已有的文字中去挑选或者提炼,要在这里摘章寻句。(生思考)

生1 :《避于山岗的深处记忆》。

师:我觉得这个题目比你的文章的整个水准还要略低一些。(生笑)同学们,读了这篇文章你们有没有最感兴趣的一句话?

生(部分):有!“记忆会从指缝间漏掉”!

师:还有没有其他句子?

生8 :我感兴趣的句子是“常一个人呆想,经过的往事宛如星光点点,越是久远越是美丽”。

师:你喜欢的太多了,这也不能作题目啊!在喜欢当中找最喜欢的,不要超过一句话的长度。

生8 :《往事》。

师:谁都有往事,这不能表明独特性。文题是文章的窗口,我们应能从文题窥知文章的基本内容,从这个角度来说,《往事》恐怕不足以表达。

生9 :《足迹》。

师:太普通了,到处都有。

生10 :《随想录》,盗用巴金的《随想录》啊。

师:随想也好,随笔也罢,是指文章的体裁,就如同我今天要写一篇小说,我的文题就是《小说》?(生笑)它能成为一个窗口吗?我们没法知道它的内容。至于随想,她想了什么我们不知道,但她一定想了什么,我们读了文章之后才知道。那你知道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?

生11 :是她随时随地想到的,然后写下来的东西。

师:我明白你的意思,但是拿文体作题目有点太宽泛了,不足以窥知文章的内容。还有没有谁有别的想法?我们开始变得新颖了。

生12 :我认为文章开头的“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”可以作为文章的题目,她后面都是围绕这个来写的,岁月静好就是回忆最好的见证。

师:这是一个环境或者天气的描写,类似于“今天天气不错”。

生12 :但是对于岁月来说,她后面描述的都是跟回忆有关的。

生13 :取《记忆的回眸》,因为她后面有一句是“伴随着远行的脚步回眸”。

师:作者现在有没有想法?

生1 :《岁月静好,时光忆事》。

师:你不觉得太拥堵了吗?

生1 :想不出来好的。

师:大家来看,《习惯了记忆的空白》已经被作者否定了,因为我们要给作者自主权。但说实话,作为文章的第一个读者,我对《岁月静好,时光忆事》这个题目还是不满意。作为读者,我给你强加一个题目你看好不好?(生点头)《记忆真的如掌心的水》,但是不够精练。我这样处理,《记忆如掌心的水》,这是不是一个生动的比方,是不是表达一个生活的哲理啊?你同不同意?

生1 :我感觉少了点什么。

师:少了点什么才能让人继续读下去。我们说标题最好的状态是让你“看一眼半”。如果看一眼就知道了,那我就不看了。“看一眼半”是什么呢,我一看仿佛知道了什么,但是又不是确切知道,于是我要再看下去。比如我们一个同学写的《再不疯狂就老了》,我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,我不看了。还有一个同学写的是《禁止是最大的诱惑》,我一看也知道是什么,我不看了。《记忆如掌心的水》,是什么啊?我要看。你同不同意?

生1 :就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
师:好,那我们继续看后文你说了什么。“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松开还是紧握,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”,这句放在这儿的好处在哪儿呢?当知道时间为什么如掌心里的水的时候,文章就读完了。同学们认为怎样?

生14 :不够好!

师:那你来说一说?

生14 :我有一个比您还好的。老师,在我说之前我先问您一个问题。您知道作家沈从文吗?您喜欢他吗?

师:怎么说呢,我喜欢他的……

生14 :您只能说喜欢还是不喜欢。

师:我只喜欢他写的内容,我不喜欢他的文笔。

生14 :好,那您喜欢他的内容是不是?

师:是。

生14 :他有一篇文章叫作《边城》。这篇文章应该改为《边想》,因为它的含义深刻,可以让人无穷无尽地想象,等你看完了你还不知道它写的是什么,这不就是“边想”吗?

师:实际上《边城》,你只读了课文中的选段,你恐怕很难说清楚它是什么,但是你已经开始写得新颖了。

生14 :真的?

师:真的!(生笑)如果你能在课后把你的那篇文章按照你自己的想法修改一下,让你的语文老师看,或者通过邮箱发给我,我们再共同分享,好吧?

生14 :好的。


(三)给文章润色



师:我们姑且说《记忆如掌心的水》。以这个为中心的话,这个片段有没有什么可以修饰的呢?能不能删掉一些字使文段准确而简明?

生1 :好的。

师:“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”要不要?

生1 :要。

师:“总习惯在某个温暖的午后,把存在于心中深处的记忆拿来一遍一遍地看”,这样读下来不喘气是不是很累呀,可以改吗?这句话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?

生1 :午后、记忆。

师:“记忆”“看”文句可不可以调一下?“总习惯”“在”和“某个”是不是可以删掉啊?“温暖的午后”,前面已经说了“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”,“温暖的”还要吗?

生1 :不要了。

师:累赘了就是赘肉了,虽然长膘很不容易,感觉也很好,但肥肉影响体型。“午后,把存在于心中深处的记忆……”,“心中深处”是不是重复啊?

生1 :删去“心中深处”。

师:但是要表明是这儿(老师拍着胸脯)的记忆,对吧?(生笑)

师:心中的?

生1 :内心的。

师:“内心”和“深处”是有关联的。我们想想平时说“心”还可以怎么表示啊?是不是可以说“心房”啊?要是说“心房深处”是不是就没毛病了?你同不同意?

生1 :同意。

师:大家给她改了啊,凡改过的我们都涂红。“午后,把存在于心房深处的记忆一遍一遍地……”

我觉得“地”也不要,但是我把它改成什么呢?“翻看”。

生1 :哦。(表赞同)

师:你们觉得这个动作好不好?是不是比“一遍一遍地看”要好啊?“看”给你的感觉是一次性的,但是你前面又有“一遍一遍”,所以是“翻看”。“看着夕阳消失的方向”,夕阳消失的方向本来就是看的,因此应该把“看着”删掉,好不好?同学们同不同意?作者同不同意?

生(齐):同意!

师:“夕阳消失的方向,沙滩上印着大小不一的足迹”,夕阳消失的方向太远了,我觉得“方向”不如“远方”。“夕阳消失的远方”,直接把视线指到了一个点,而“方向”是一个射线。这个时候我们要的感觉是悠远的,因此我觉得“远方”比“方向”好一点。

生15:“海岸”要好一点,因为后面说到“沙滩”。

师:“消失的海岸”是不是?好,“海岸”。

生1 :有同学提出一个更神的。他说“海岸”不要了,直接连着后面的“沙滩”,“夕阳消失的沙滩上印着大小不一的足迹”。(生大笑)

师:“夕阳消失的……”夕阳已经消失了,你还能看见它吗?怎么看啊?

生16 :月亮照的。

师:月亮那时候还没升上来呢。

生17 :太阳落下的时候天空还是很红的,还是可以看到的。

师:那你说的就是冉冉西下的夕阳,而不是消失的夕阳了。“冉冉”是过程,“消失”是结果,这个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结果,对吧?

生17 :好吧,我错了。

师:没关系,现在我们不是共同地“爬”吗,只是现在的腿和脚不协调。(生笑)所以我们把动作规范化。“大小不一”我觉得有点太定性了。

生18 :改为“参差不齐”。

师:“大大小小”比“大小不一”要好,“大大小小”是描述性的,“大小不一”是判断性的。大家看张老师是怎么改的,我只修改了两个字,咱们修改的原则不是让它简明、准确吗,就是尽量保留原文。“足迹”和“足印”,张老师偏爱“足印”。

生19 :“印”就是已经踩下的印记。

师:我要给它改成“足印”,同不同意?

生1 :可是您不觉得“沙滩上印着大大小小的足印”很“奇葩”吗?

师:怎么“奇葩”?

生1 :前面有一个“印着”,后面又有“足印”。

师:好,你不同意咱们就保留好吧?

生1 :好的,谢谢。

师:“看着那清新透明的往事被关闭在别一座山上”,是不是“看着”也可以不要?因为这个地方你是想着的,根本不是看着的,是不是?

生1 :是。

师:因为那座山本不是眼前的山,是你记忆中的山,既然不是看到的,我们为什么要写“看着”呢,删掉。(师读)“被关闭在别一座山上”。

生1 :“闭”字可以去掉。

师:“闭”字可以不要啦,你自己同意啦?

生1 :嗯。

师:这个句子是不是有点长?可不可以断一下?

生1:可以。我还想把“别”字改成“另”字,“另一座山”。

师:它们是同义词,没有什么太大差别。“另一

座”我们常用,“别一座”有点小清新,你说是不是?

生1 :是。

师:当读到“别一座”的时候我就有点被打动了,语言上有一种陌生感,陌生感往往就意味着走向新颖了,而且还符合情理。因此这个地方我不同意改。

生19 :还有一处,“夕阳消失的海岸”已经改变句意了。原意是夕阳还没有消失,是亚红的。

师:你说的意思我解释一下。“夕阳消失的海岸”,虽然夕阳消失了,但海岸还在我的脑海里,海岸上的足印还在我的印象里,有点“意断神连”的感觉。

生19 :(问生1)那你原来写夕阳消失?

师:她原来写的方向也是想指那个方位,实际上是指向一个具体的处所。再接着往下看。“常一个人呆想”,我觉得“呆想”就行了,不是你呆想是谁呆想啊,能省的就省,所以不必“常一个人”。“经过的往事”,还有未来的往事吗?直接就“往事”吧。

生20 :老师,可以把“呆想”后的逗号去掉,看起来好一点。

师:好,我先把你的意见涂红。“往事宛如星光点点”,这句能不能再简练些?改成“往事如星光点点”。“越是久远越是美丽”,你不是说“美丽”,而是“闪烁”,因为闪烁带给你的就是美丽的感觉。我感觉“美丽”没有充分表达你的意思。“闪烁”和“闪亮”都比“美丽”好。(生议论)

师:改不改?

生1 :改。

师:好,勉强同意没关系。这只是一起“爬”的结果,至于怎么“爬”,你回家还需重新规划,你回家以后照镜子“爬”吧。(生笑)我们现在只能粗略地“爬”。

师:“越是久远越是闪亮”涂红,有的同学不同意。我们来看这个“越是……越是……”用“越”或者“愈”好不好?

生1 :把“是”删掉。

师:“伴随着远行的脚步回眸”,这个时候回眸一笑百媚生,这句改为(师吟诵)“伴着远行的脚步,回眸”。这里的逗号是不是很值钱啊?(生同意)“欢喜也好,忧愁也罢”,改为“欢喜?忧愁?”我都加上问号,因为要的不是欢喜和忧愁的结果,而是它们交织在一起的感觉。“心绪都会如鼓似潮”,(师改)“心绪啊,如鼓,似潮”,这个逗号很关键,又赠送你一个逗号。然后“习惯了记忆空白,习惯了让心安详”。

生1 :把“了”去掉。

师:这个“了”不去掉为好吧,大家看,(师读)“习惯了记忆空白,习惯了让心安详”,如果把“了”去掉会很突兀,“了”表示一个过程,不是一次到位的,而是经过磨砺经过反复的。咱们再看“也许”。这里,张老师再赠送你个逗号,(师读)“也许,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”。老师再给你删掉两个字变成“也许,记忆如掌心里的水”。“无论松开还是紧握”,删掉“无论”,加上一个逗号,改成“松开,紧握”。

生1 :老师,这儿用问号是不是比较好呢?

师:这儿要是用问号,就表示你对松开还是紧握的不确定。但你已经确定了,因为你说它就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怎样都会流掉,不是说这样它要流掉,那样就不流掉,不是那个意思,你是在确认、阐发一个生活的哲理。

生1 :哦,我懂了。

师:在这个意义上,张老师是不是比你还了解你自己啊?(生笑)再看“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”,“一点”好还是“一滴”好?

生(齐):“滴”。

师:它更符合水的性状对不对?

生(齐):对。

师:作者觉得呢?

生1 :好。

师:同学们,这个时候我们再看,改过的作品是不是比原来的作品要新颖啊?我们现在看看能不能让这个作品更美一些,更新颖一些。语文科代表是哪位?

生1 :这位(指向生20)。

师:好,你来说。(生20 思考)没想好是吧,老师再读一遍。(读毕,生笑,鼓掌)班里诞生了一位诗人啊。科代表,张老师刚才读得怎么样啊?

生20 :有感情。

师:不光是有感情,是她的文章告诉我要这么

读。那么你明白我对你的启发了吗?(另一位同学举手)

师:你来说说。

生21 :变成诗歌!

师:怎么变?

生:分行、分段。

师:好,你来变。

生21 :高考作文不是要求“除诗歌以外”吗?

师:那是当下。你到前面来分,我给你操作。你告诉我怎么分行,你来指导我。

生21 :到“岁月静好”分成一行。把“翻看”单独一行,“海岸”单独一行。

师:下面也单独一行吗?

生21:等一下,我再看看。“闪亮”一行,“脚步”一行,“似潮”一行,“也许”一行。

师:这个和我的想法一样,并且我还要把“也许”提到前面来。

生21 :为什么?

师:你先说完,我再解释。

生21 :说完了,就这些。

师:好的,谢谢你,这篇作品有你的功劳啊!作者还有什么意见吗?有什么感受吗?

生1 :我觉得“回眸”应在“脚步”的后面。

师:好的,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做过多分析。现在我要帮作者署上名。

(生改后,PPT 显示,师读)

记忆如掌心里的水

阳光——温热,岁月静好,

(师:我赠“阳光”一个破折号)

午后,

一遍一遍

翻看,

心房深处的记忆:

(师:“记忆”后我用了一个冒号)

夕阳消失的海岸,

沙滩上大大小小的足迹,

那清新透明的往事啊,

(师:老师在后面加了一个“啊”)

被关在别一座山上,

呆想,

往事如星光点点,

愈久远愈闪亮。

伴着远行的脚步,

回眸,

欢喜?

忧愁?

心绪啊,

如鼓,

似潮,

习惯了记忆空白,

习惯了让心安祥。

也许,

记忆如掌心里的水,

松开,

紧握,

都会从指缝间

一滴一滴

漏掉……

(生鼓掌)

师: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。现在我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首充满哲理的小诗。(师领生齐读)

师:我们这堂课“爬”得怎么样?我们是不是共同“爬”出一段歪歪扭扭的诗行?我把我抄写的这首诗赠给作者,签上名。

生1 :考试不可以写诗歌呀!

师:是的,目前还不可以写诗歌。但是你有了诗性,有了灵感,还会害怕应试作文吗?我们这节课共同“爬”的结果,是把一篇没有题目的随感“爬”成了一串诗行。非常感谢同学们能利用这段时间和我一起学习,我也非常快乐地陪伴大家“爬”了一个多小时。今天我们就“爬”到这里,下课。

在广西八桂语文教学研讨会上,张玉新老师受邀为师生上了一堂“学习写得新颖”的写作教学指导课。在课堂上,张玉新老师跳出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教授写作程序性知识的套路,把课题改为“努力写得新颖”,与同学们就一篇“三无” 作品的修改,共同“爬行”了一个多小时,把该作品由200多字的随笔改写为一首现代诗,使学生“在原有基础上向前走一步”, 收获了师生共同参与下的“新颖”。



执教 | 张玉新

授课班级|玉林师范学院附中131班



(一)教师导入范文



师:同学们,若按照教材的题目,让我告诉大家如何写得新颖,大家相信吗?我自己都不相信。(生笑)按教材要求,这堂课就给大家讲如何才能写得新颖,但是老师教给你们的方法,尤其是写作的方法,能转化成写作的能力吗?(生摇头)所以我把这个题目改一改,(板书:努力写得新颖)把“如何”改为“努力”。“努力”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个过程。如果同学们在40 分钟之内就学会如何写得新颖,那么我敢断言,普天下的语文教师都将要失业了。我特别认同英国物理学家、化学家、哲学家波兰尼说过的一句话:“你要想教给别人爬,你就爬给他看。”我现在不想教给你们“爬”的理论知识,而是“爬”给你们看,我们共同“爬”一节课。

(PPT 显示本次作文的统计情况,略)

师:我收到大家的52 篇习作,这篇“三无”作文是谁的呀?

(PPT 显示作文)

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,总习惯在某个温暖的午后,把存在于心中深处的记忆拿来一遍一遍地看。看着夕阳消失的方向,沙滩上印着大小不一的足迹,看着那清新透明的往事被关闭在别一座山上,常一个人呆想,经过的往事宛如星光点点,越是久远越是美丽。伴随着远行的脚步回眸,欢喜也好,忧愁也罢,心绪都会如鼓似潮。习惯了记忆空白,习惯了让心安详。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松开还是紧握,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。

(生1 举手)

师:请你到前面来可以吗?张老师没有冤枉你吧?我可找到你啦!(生笑)你给大家读一遍你的“三无”作品。

(生1 读作文)

师:先不要走,休要逃脱。(生笑)有好多问题就要对着你来。(生又笑)现在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文章。

生1 :其实这是我没完成的文章,后来我又补交了一份。

师:但是我没有看到。

生1 :看到了。

师:看到了?哪一篇?

生1 :还是叫《无题》。

师:还是《无题》?两篇《无题》的作者都是你,那你骗过我了啊!(生笑)你这篇文章是交上来的所有习作中最短的。

生1 :后来我又写了篇最长的。

师:哦,好,最长的我们一堂课可能没有办法改完,这堂课我们来一起“爬”,把这篇没写完、也不怎么新颖的文章努力改得新颖。

生1 :嗯。

师:你是主持人,老师是文员,同学们提修改意见,这样好不好?

生1 :好。

师:你把文章用一种深情的语调再给同学们读一遍,让同学们更好地听一下。(生读作文)同学们,你们听她读第二遍后有什么感受?你在中间,谁说话就把麦克风给谁,你就是采访者,好吧?

生2 :这是一篇随笔,可能是生1 在一个时间段对自己人生的一种看法,她的文章还不够完整,我觉得应该加点事例去验证。

师:她给你提了一个建议,你同意吗?

生1 :嗯。

师:请你对她这篇文章做个评价。比如说最精彩的是什么?

生2 :对景物的描写,这个是比较好的。

师:请作者补充。

生1 :感叹时光流逝。


(二)大家一起想题目



师:我们能不能在她的文章中找到一句话,把她的“无题”变成“有题”呢?我给大家读一遍。(师读文章)有没有新颖的成分在里面啊?

生2 :有点。

师:如果没有看她的文字,只听张老师在读,可能感觉是哪位著名的诗人写的呢,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位同学是有诗人的潜质的。(生笑)我最看好的其实就是她写出朦胧而真实的感觉。能不能在这个片段中找一个词作题目呢?

生2 :能。

师:是你自己说,还是找别人说?

生1 :别人吧。

师:好,那你请别人吧,我来当文员。(生笑)

生2 :老师,我们非要在文章里面找吗?

师:既然是人家的文章,要给文章加上题目,最好是从已有的文字中找。我们不是要努力把她的文章改得新颖吗?你也可以根据给她文章起名的方式,给自己的文章命名。

生3 :有名字了——《习惯了记忆的空白》。

师:生1 同意吗?

生1 :不是太同意。

师:别的同学还有不同意的吗?

生4 :我给它起名为《时间的沙漏》。

师:这是你额外概括的了。

生4 :是根据她最后写的“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松开还是紧握,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”这句话来的。

师:请不同意的同学发表意见。

生5 :我也是根据她最后一句话改的,“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”,我就改成《记忆如水》。

师:跟《时间的沙漏》比起来哪个更好些?

生(部分):《时间的沙漏》!

师:你不同意《时间的沙漏》?

生5 :老师,文章中出现好多“记忆”的。

师:反复出现“记忆”,这个词保留。还有没有

不同的意见?

生6 :可以改为《我那忧郁的记忆》。

师:《我那忧郁的记忆》《时间的记忆》《时间的沙漏》都没有表达出相对空灵的哲理感。

生7 :我想了个文艺一点的,叫作《忆逝》。她写的文章就像老师说的有点朦胧,再配上这个题目,我感觉挺好的。

师:好,现在我们共同“爬”的结果,都学到了一招,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别人的文章拟题目。那么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方法给自己的文章拟题目,你们对自己的文章最有发言权对吧?而我仍然坚信,作者对她的文章是拥有知识产权的,大家同不同意?

生(齐):同意!

师:你自己来说说吧。

生1 :这是随笔,我写的随笔都是无题的。(生笑)

师:现在偏偏要把无题变成有题,并且这个题还要新颖一些,而且要在你已有的文字中去挑选或者提炼,要在这里摘章寻句。(生思考)

生1 :《避于山岗的深处记忆》。

师:我觉得这个题目比你的文章的整个水准还要略低一些。(生笑)同学们,读了这篇文章你们有没有最感兴趣的一句话?

生(部分):有!“记忆会从指缝间漏掉”!

师:还有没有其他句子?

生8 :我感兴趣的句子是“常一个人呆想,经过的往事宛如星光点点,越是久远越是美丽”。

师:你喜欢的太多了,这也不能作题目啊!在喜欢当中找最喜欢的,不要超过一句话的长度。

生8 :《往事》。

师:谁都有往事,这不能表明独特性。文题是文章的窗口,我们应能从文题窥知文章的基本内容,从这个角度来说,《往事》恐怕不足以表达。

生9 :《足迹》。

师:太普通了,到处都有。

生10 :《随想录》,盗用巴金的《随想录》啊。

师:随想也好,随笔也罢,是指文章的体裁,就如同我今天要写一篇小说,我的文题就是《小说》?(生笑)它能成为一个窗口吗?我们没法知道它的内容。至于随想,她想了什么我们不知道,但她一定想了什么,我们读了文章之后才知道。那你知道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?

生11 :是她随时随地想到的,然后写下来的东西。

师:我明白你的意思,但是拿文体作题目有点太宽泛了,不足以窥知文章的内容。还有没有谁有别的想法?我们开始变得新颖了。

生12 :我认为文章开头的“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”可以作为文章的题目,她后面都是围绕这个来写的,岁月静好就是回忆最好的见证。

师:这是一个环境或者天气的描写,类似于“今天天气不错”。

生12 :但是对于岁月来说,她后面描述的都是跟回忆有关的。

生13 :取《记忆的回眸》,因为她后面有一句是“伴随着远行的脚步回眸”。

师:作者现在有没有想法?

生1 :《岁月静好,时光忆事》。

师:你不觉得太拥堵了吗?

生1 :想不出来好的。

师:大家来看,《习惯了记忆的空白》已经被作者否定了,因为我们要给作者自主权。但说实话,作为文章的第一个读者,我对《岁月静好,时光忆事》这个题目还是不满意。作为读者,我给你强加一个题目你看好不好?(生点头)《记忆真的如掌心的水》,但是不够精练。我这样处理,《记忆如掌心的水》,这是不是一个生动的比方,是不是表达一个生活的哲理啊?你同不同意?

生1 :我感觉少了点什么。

师:少了点什么才能让人继续读下去。我们说标题最好的状态是让你“看一眼半”。如果看一眼就知道了,那我就不看了。“看一眼半”是什么呢,我一看仿佛知道了什么,但是又不是确切知道,于是我要再看下去。比如我们一个同学写的《再不疯狂就老了》,我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,我不看了。还有一个同学写的是《禁止是最大的诱惑》,我一看也知道是什么,我不看了。《记忆如掌心的水》,是什么啊?我要看。你同不同意?

生1 :就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
师:好,那我们继续看后文你说了什么。“也许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松开还是紧握,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”,这句放在这儿的好处在哪儿呢?当知道时间为什么如掌心里的水的时候,文章就读完了。同学们认为怎样?

生14 :不够好!

师:那你来说一说?

生14 :我有一个比您还好的。老师,在我说之前我先问您一个问题。您知道作家沈从文吗?您喜欢他吗?

师:怎么说呢,我喜欢他的……

生14 :您只能说喜欢还是不喜欢。

师:我只喜欢他写的内容,我不喜欢他的文笔。

生14 :好,那您喜欢他的内容是不是?

师:是。

生14 :他有一篇文章叫作《边城》。这篇文章应该改为《边想》,因为它的含义深刻,可以让人无穷无尽地想象,等你看完了你还不知道它写的是什么,这不就是“边想”吗?

师:实际上《边城》,你只读了课文中的选段,你恐怕很难说清楚它是什么,但是你已经开始写得新颖了。

生14 :真的?

师:真的!(生笑)如果你能在课后把你的那篇文章按照你自己的想法修改一下,让你的语文老师看,或者通过邮箱发给我,我们再共同分享,好吧?

生14 :好的。


(三)给文章润色



师:我们姑且说《记忆如掌心的水》。以这个为中心的话,这个片段有没有什么可以修饰的呢?能不能删掉一些字使文段准确而简明?

生1 :好的。

师:“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”要不要?

生1 :要。

师:“总习惯在某个温暖的午后,把存在于心中深处的记忆拿来一遍一遍地看”,这样读下来不喘气是不是很累呀,可以改吗?这句话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?

生1 :午后、记忆。

师:“记忆”“看”文句可不可以调一下?“总习惯”“在”和“某个”是不是可以删掉啊?“温暖的午后”,前面已经说了“阳光温热,岁月静好”,“温暖的”还要吗?

生1 :不要了。

师:累赘了就是赘肉了,虽然长膘很不容易,感觉也很好,但肥肉影响体型。“午后,把存在于心中深处的记忆……”,“心中深处”是不是重复啊?

生1 :删去“心中深处”。

师:但是要表明是这儿(老师拍着胸脯)的记忆,对吧?(生笑)

师:心中的?

生1 :内心的。

师:“内心”和“深处”是有关联的。我们想想平时说“心”还可以怎么表示啊?是不是可以说“心房”啊?要是说“心房深处”是不是就没毛病了?你同不同意?

生1 :同意。

师:大家给她改了啊,凡改过的我们都涂红。“午后,把存在于心房深处的记忆一遍一遍地……”

我觉得“地”也不要,但是我把它改成什么呢?“翻看”。

生1 :哦。(表赞同)

师:你们觉得这个动作好不好?是不是比“一遍一遍地看”要好啊?“看”给你的感觉是一次性的,但是你前面又有“一遍一遍”,所以是“翻看”。“看着夕阳消失的方向”,夕阳消失的方向本来就是看的,因此应该把“看着”删掉,好不好?同学们同不同意?作者同不同意?

生(齐):同意!

师:“夕阳消失的方向,沙滩上印着大小不一的足迹”,夕阳消失的方向太远了,我觉得“方向”不如“远方”。“夕阳消失的远方”,直接把视线指到了一个点,而“方向”是一个射线。这个时候我们要的感觉是悠远的,因此我觉得“远方”比“方向”好一点。

生15:“海岸”要好一点,因为后面说到“沙滩”。

师:“消失的海岸”是不是?好,“海岸”。

生1 :有同学提出一个更神的。他说“海岸”不要了,直接连着后面的“沙滩”,“夕阳消失的沙滩上印着大小不一的足迹”。(生大笑)

师:“夕阳消失的……”夕阳已经消失了,你还能看见它吗?怎么看啊?

生16 :月亮照的。

师:月亮那时候还没升上来呢。

生17 :太阳落下的时候天空还是很红的,还是可以看到的。

师:那你说的就是冉冉西下的夕阳,而不是消失的夕阳了。“冉冉”是过程,“消失”是结果,这个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结果,对吧?

生17 :好吧,我错了。

师:没关系,现在我们不是共同地“爬”吗,只是现在的腿和脚不协调。(生笑)所以我们把动作规范化。“大小不一”我觉得有点太定性了。

生18 :改为“参差不齐”。

师:“大大小小”比“大小不一”要好,“大大小小”是描述性的,“大小不一”是判断性的。大家看张老师是怎么改的,我只修改了两个字,咱们修改的原则不是让它简明、准确吗,就是尽量保留原文。“足迹”和“足印”,张老师偏爱“足印”。

生19 :“印”就是已经踩下的印记。

师:我要给它改成“足印”,同不同意?

生1 :可是您不觉得“沙滩上印着大大小小的足印”很“奇葩”吗?

师:怎么“奇葩”?

生1 :前面有一个“印着”,后面又有“足印”。

师:好,你不同意咱们就保留好吧?

生1 :好的,谢谢。

师:“看着那清新透明的往事被关闭在别一座山上”,是不是“看着”也可以不要?因为这个地方你是想着的,根本不是看着的,是不是?

生1 :是。

师:因为那座山本不是眼前的山,是你记忆中的山,既然不是看到的,我们为什么要写“看着”呢,删掉。(师读)“被关闭在别一座山上”。

生1 :“闭”字可以去掉。

师:“闭”字可以不要啦,你自己同意啦?

生1 :嗯。

师:这个句子是不是有点长?可不可以断一下?

生1:可以。我还想把“别”字改成“另”字,“另一座山”。

师:它们是同义词,没有什么太大差别。“另一

座”我们常用,“别一座”有点小清新,你说是不是?

生1 :是。

师:当读到“别一座”的时候我就有点被打动了,语言上有一种陌生感,陌生感往往就意味着走向新颖了,而且还符合情理。因此这个地方我不同意改。

生19 :还有一处,“夕阳消失的海岸”已经改变句意了。原意是夕阳还没有消失,是亚红的。

师:你说的意思我解释一下。“夕阳消失的海岸”,虽然夕阳消失了,但海岸还在我的脑海里,海岸上的足印还在我的印象里,有点“意断神连”的感觉。

生19 :(问生1)那你原来写夕阳消失?

师:她原来写的方向也是想指那个方位,实际上是指向一个具体的处所。再接着往下看。“常一个人呆想”,我觉得“呆想”就行了,不是你呆想是谁呆想啊,能省的就省,所以不必“常一个人”。“经过的往事”,还有未来的往事吗?直接就“往事”吧。

生20 :老师,可以把“呆想”后的逗号去掉,看起来好一点。

师:好,我先把你的意见涂红。“往事宛如星光点点”,这句能不能再简练些?改成“往事如星光点点”。“越是久远越是美丽”,你不是说“美丽”,而是“闪烁”,因为闪烁带给你的就是美丽的感觉。我感觉“美丽”没有充分表达你的意思。“闪烁”和“闪亮”都比“美丽”好。(生议论)

师:改不改?

生1 :改。

师:好,勉强同意没关系。这只是一起“爬”的结果,至于怎么“爬”,你回家还需重新规划,你回家以后照镜子“爬”吧。(生笑)我们现在只能粗略地“爬”。

师:“越是久远越是闪亮”涂红,有的同学不同意。我们来看这个“越是……越是……”用“越”或者“愈”好不好?

生1 :把“是”删掉。

师:“伴随着远行的脚步回眸”,这个时候回眸一笑百媚生,这句改为(师吟诵)“伴着远行的脚步,回眸”。这里的逗号是不是很值钱啊?(生同意)“欢喜也好,忧愁也罢”,改为“欢喜?忧愁?”我都加上问号,因为要的不是欢喜和忧愁的结果,而是它们交织在一起的感觉。“心绪都会如鼓似潮”,(师改)“心绪啊,如鼓,似潮”,这个逗号很关键,又赠送你一个逗号。然后“习惯了记忆空白,习惯了让心安详”。

生1 :把“了”去掉。

师:这个“了”不去掉为好吧,大家看,(师读)“习惯了记忆空白,习惯了让心安详”,如果把“了”去掉会很突兀,“了”表示一个过程,不是一次到位的,而是经过磨砺经过反复的。咱们再看“也许”。这里,张老师再赠送你个逗号,(师读)“也许,记忆真的如掌心里的水”。老师再给你删掉两个字变成“也许,记忆如掌心里的水”。“无论松开还是紧握”,删掉“无论”,加上一个逗号,改成“松开,紧握”。

生1 :老师,这儿用问号是不是比较好呢?

师:这儿要是用问号,就表示你对松开还是紧握的不确定。但你已经确定了,因为你说它就如掌心里的水,无论怎样都会流掉,不是说这样它要流掉,那样就不流掉,不是那个意思,你是在确认、阐发一个生活的哲理。

生1 :哦,我懂了。

师:在这个意义上,张老师是不是比你还了解你自己啊?(生笑)再看“都会从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漏掉”,“一点”好还是“一滴”好?

生(齐):“滴”。

师:它更符合水的性状对不对?

生(齐):对。

师:作者觉得呢?

生1 :好。

师:同学们,这个时候我们再看,改过的作品是不是比原来的作品要新颖啊?我们现在看看能不能让这个作品更美一些,更新颖一些。语文科代表是哪位?

生1 :这位(指向生20)。

师:好,你来说。(生20 思考)没想好是吧,老师再读一遍。(读毕,生笑,鼓掌)班里诞生了一位诗人啊。科代表,张老师刚才读得怎么样啊?

生20 :有感情。

师:不光是有感情,是她的文章告诉我要这么

读。那么你明白我对你的启发了吗?(另一位同学举手)

师:你来说说。

生21 :变成诗歌!

师:怎么变?

生:分行、分段。

师:好,你来变。

生21 :高考作文不是要求“除诗歌以外”吗?

师:那是当下。你到前面来分,我给你操作。你告诉我怎么分行,你来指导我。

生21 :到“岁月静好”分成一行。把“翻看”单独一行,“海岸”单独一行。

师:下面也单独一行吗?

生21:等一下,我再看看。“闪亮”一行,“脚步”一行,“似潮”一行,“也许”一行。

师:这个和我的想法一样,并且我还要把“也许”提到前面来。

生21 :为什么?

师:你先说完,我再解释。

生21 :说完了,就这些。

师:好的,谢谢你,这篇作品有你的功劳啊!作者还有什么意见吗?有什么感受吗?

生1 :我觉得“回眸”应在“脚步”的后面。

师:好的,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做过多分析。现在我要帮作者署上名。

(生改后,PPT 显示,师读)

记忆如掌心里的水

阳光——温热,岁月静好,

(师:我赠“阳光”一个破折号)

午后,

一遍一遍

翻看,

心房深处的记忆:

(师:“记忆”后我用了一个冒号)

夕阳消失的海岸,

沙滩上大大小小的足迹,

那清新透明的往事啊,

(师:老师在后面加了一个“啊”)

被关在别一座山上,

呆想,

往事如星光点点,

愈久远愈闪亮。

伴着远行的脚步,

回眸,

欢喜?

忧愁?

心绪啊,

如鼓,

似潮,

习惯了记忆空白,

习惯了让心安祥。

也许,

记忆如掌心里的水,

松开,

紧握,

都会从指缝间

一滴一滴

漏掉……

(生鼓掌)

师: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。现在我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首充满哲理的小诗。(师领生齐读)

师:我们这堂课“爬”得怎么样?我们是不是共同“爬”出一段歪歪扭扭的诗行?我把我抄写的这首诗赠给作者,签上名。

生1 :考试不可以写诗歌呀!

师:是的,目前还不可以写诗歌。但是你有了诗性,有了灵感,还会害怕应试作文吗?我们这节课共同“爬”的结果,是把一篇没有题目的随感“爬”成了一串诗行。非常感谢同学们能利用这段时间和我一起学习,我也非常快乐地陪伴大家“爬”了一个多小时。今天我们就“爬”到这里,下课。


 


张玉新


全屏背景
脚注信息

Copyright © 20015-2016,www.xxxxx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© 西村学校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