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菜单
网站标志
文章正文
课堂研究|三字“妙招”,让语文课堂更精彩,你一定猜不到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7-08-18 13:56:24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三字“妙招”,让语文课堂更精彩


        很多语文教师备课会以《教师教学用书》为参考,可是语文课堂总少些灵动和新意。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语文老师既充分利用好《教师教学用书》,又不拘泥于此,让语文课堂迸发出活力和意趣呢?

       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梁惠红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“妙招”——“闲淡处”,即抓住课文的“闲淡处”,把语文课堂向开放、深入推进。



本期人物

特级教师【梁惠红

 

梁惠红,中学语文特级教师,资深语文教育专家,广西壮族自治区园丁工程A类骨干教师,南宁市园丁工程导师,南宁市“第六批第二层次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”。


《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》

教师备课时为什么要关注课文的“闲淡处”?

备课之“闲淡处”

       备课先看《教师教学用书》,是许多教师的习惯;把《教师教学用书》当作备课的拐杖和产生分歧时的“定音锤”,是许多教师的共识。教师重视《教师教学用书》,本无可厚非。然而,不可否认,《教师教学用书》的内容有滞后性、局限性,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及时呈现于此。教师备课如果先入框架,循着《教师教学用书》画出的路线行进,虽能按部就班完成课堂教学,但课堂中规中矩,波澜不惊,难有发现的惊喜,难有新的突破。因此,教师备课不仅要关注《教师教学用书》指出的重点内容,还要学会于“闲淡处”见精神。


【摘自】梁惠红.于“闲淡处”见精神——把语文课堂进一步推向开放、深入[J].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,2016(5):16.

《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》

究竟什么是“闲淡处”呢?梁老师这么说:

“闲淡处”是什么

       所谓“闲淡处”,是指在阅读文本时容易被忽略但值得探究挖掘的词、句,或者《教师教学用书》中已作定论但仍有可商榷之处的表述。教师关注这些“闲淡处”,多问一句为什么,或许就可以把课堂推向更开放、更深入,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追问意识和探究精神。


【摘自】梁惠红.于“闲淡处”见精神——把语文课堂进一步推向开放、深入[J].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,2016(5):16.

《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》

可贵的是,梁老师也分享了其关注课文“闲淡处”的经历:


“闲淡处”之探索

       笔者对“闲淡处”的关注,始于前两年教《孔雀东南飞》时的一个课堂小问题。这首诗之前已经教过,教学思路基本大定,备课、课堂教学也是驾轻就熟。但是,在即将结束本课讲授时,有学生提了一个笔者在备课当中没有预想到的问题:诗歌描写刘兰芝自沉殉情的诗句是“揽裙脱丝履,举身赴清池”。她既然已经决定自沉,命都可以不要了,为什么在“赴清池”时会有“揽裙脱丝履”这两个纯属“多余”的动作,这样描写是不是不符合常理?

       这个不在教学内容主线上的问题,把全班同学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。师生在没有任何答案预设的情况下展开讨论,不断有人提出猜测,也不断有人起来否定,直到下课也没争出个子丑寅卯。于是,笔者顺势把这个问题当作周末作业。


      周一回校上课,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进行分享,最后得出几点共识:

       第一,闲笔不闲,看似多余的描写最终都会指向形象塑造主旨表达,越是经典佳作,越不会有无用闲笔。

       第二,“揽裙脱丝履”的动作从容优雅,该动作描写是为了凸显刘兰芝的美好形象,而这个形象越美好,她的死就越会激起读者的痛惜之情。

       第三,“揽裙”是一个下意识的自然动作,通过这个动作,说明刘兰芝在死亡面前也会下意识地尽量保持自己最美好的形象,不愿以狼狈姿态示人。至少,在自己尚能自主的情况下能保有作为女子的尊严。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和刘兰芝离开婆婆家时的“严妆”异曲同工。

       第四,汉唐之前,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、席地而睡,汉代起居室类似日式榻榻米,“揽裙脱丝履”的动作就是平时刘兰芝回自己卧室的动作。对下定决心赴死的刘兰芝而言,死,不过是另一种“回家”,以此从容优雅的动作可以展现人物的坚定、果决的内心世界。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第五,汉时规定待罪者跣足,刘兰芝脱鞋跣足是因为自己一死,让老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,此为不孝之罪,留鞋示罪,是刘兰芝对家人的愧疚。

       第六,池边留丝履,是给家人一个找寻自己的线索,是刘兰芝对人世最后的留言。

       第七,“丝履”是“丝缕”的谐音,脱“丝履”也可能是刘兰芝的一种态度,即摆脱世间千丝万缕的牵挂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决绝。


       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问题,让这篇课文的学习时间延长了1课时,这延时学习的内容肯定不会成为考卷上的试题,也难保完全正确,但学生所得绝不亚于教师预设教学的2课时,因为他们在争论、找寻答案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质疑、发现、分享的快乐,得到了自主探究、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。一个小问题,引来一个活泼、开放的课堂。这样的课堂情态,得之偶然,却是语文教师可以努力的方向。

       作家王开岭曾说过,语文不是学理而是一件美丽而芬芳的事,是以语言为脚步的旅行,沿着不同小径走进去,遇见属于自己的风景。于“闲淡处”着力,就是在做寻幽探胜的努力,是对教学惰性的一种突围。


【摘自】梁惠红.于“闲淡处”见精神——把语文课堂进一步推向开放、深入[J].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,2016(5):16.

《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》

看,梁老师的课堂,正是抓住了“闲淡处”,从而使文本解读获得了新意趣,把课堂一步步推向开放、深入,激发了课堂活力。其实,课堂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资源,教师只要勤于思考、善于发现,必然也能像梁老师一样把课上好、上活。如果您也有类似的成功的教学案例,或者对此有自己的思考与实践,欢迎您给我们投来稿件,与大家一起分享、一起探讨、共同进步。



12

编辑推荐

 

       梁惠红老师的这篇文章《于“闲淡处”见精神——把语文课堂进一步推向开放、深入》,发表于《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》杂志2016年10月刊,是小编所喜欢的文章之一。如今回头再看,依旧有新的启发,在此特意推荐给大家。

 

       梁老师在该文的后半部分,还列举了六篇课文的具体案例,谈如何品读这些课文的“闲淡处”。想知道怎么具体应用吗?由于篇幅有限,我们无法在此一一列出来。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到“中国知网”下载全文查看,也可以按照以下方法,购买当期杂志查看。


全屏背景
脚注信息

Copyright © 20015-2016,www.xxxxx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© 西村学校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